本章是《肯定式教养》专栏的第11章。肯定式教养,一种颠覆你原有育儿理念地教养方式。
我在知乎上看到网友的一个回答,我觉得可以向大家表明什么是“信任孩子”
第一件事,拿出房价的十分之一给她买了一架钢琴。
(资料图片)
按网友的说法,当时的她家房子值10万,而钢琴却高达1万元,确实是比较贵,如果是我家,我还真舍不得给孩子买。但是她妈妈并没有多问,竟然给她买了。要是一般的父母可能就会问东问西:你买这干啥?买来你能坚持多久?总之就是不想买,因为他们不相信孩子,觉得孩子无法坚持,买来就是浪费。而她妈妈为什么给她买?只有一个解释,就是爱孩子,相信孩子。妈妈相信孩子心里有数,不会无缘无故的提要求,不是无理取闹,所以她买了。
第二件事是高考前放下复习去看网球赛。
高考前是多么重要的时刻,一般父母在这个时候都是天天盯着孩子,恨不得孩子一天24时学习。如果这时候孩子跟父母提什么旅游看啥比赛,估计大多数父母都不会同意,他们会觉得孩子脑子有病,会告诉孩子再坚持坚持。但是这位母亲听到孩子要去看比赛的要求后,丝毫没有犹豫地就答应了。只有一个解释:她爱她孩子,相信她孩子。
大概所有的孩子都希望有这样的父母吧!
我已经阅读过几十本育儿书籍了,虽然也有很多书强调过要“相信孩子”,但是我觉得他们强调得还不够。
我之所以如此强调“相信孩子”,是因为“相信”可以算是我们“肯定式教养”理念的基础。正因为相信孩子,我们才能从积极肯定的一面观察孩子,才会发现孩子更多的优点,也才会站在孩子一边,帮助他,支持他,与孩子共同克服各种困难。
而与我们“肯定式教养”完全相反的“否定式教育”,也就是过去我们一直习惯的教育方式,其根本就是不相信孩子。正是因为不相信孩子,父母才会运用批评、训斥、管教等强力手段,控制着孩子逼迫他们去改变,因为他们不相信孩子自己可以改变。
可以说,采用“信任”还是“不信任”,决定了我们是采用“肯定式教养”还是“否定式教育”。
因此,如何做到真正的信任孩子是我们“肯定式教养”理念必须要面对的问题。这个问题不能解决,我们的“肯定式教养”理念就无法执行。
而今天这篇文章我就跟大家分享下如何做到信任孩子,而孩子也值得信赖。
很多父母可能说了:不是我不想相信孩子,而是孩子总是辜负自己的信任,兑现不了自己的诺言,因此也就越来越不相信孩子了。
确实,大多数父母不信任孩子都是这样产生的。
举个例子,孩子玩手机。
一开始跟孩子说好,就玩10分钟,到点自己放下。如果孩子做到了,那么信任就产生了。但估计99%的孩子都做不到。我家孩子也是这样,跟她定好了时间,但是到点仍然继续玩,甚至我不说她都不带停下的。 在这种情况下,大部分父母就对孩子开始不信任了,然后开始监督孩子、控制孩子了。
这是不是一个典型的造成父母不信任的案例?
正是生活中这种类似的一桩桩小事,孩子总是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,兑现不了自己的诺言,父母就慢慢开始对孩子失望了,习惯性的开始不相信孩子了。
从这里看,好像父母不信任孩子的问题不是父母的原因,而是孩子的原因。
但是事实真是这样吗?
还是以看手机为例,假如父母给孩子制定了1个小时的期望值,那么孩子是不是就有更大概率达到目标了?是不是现在父母就可以信任孩子了?
也就是说,孩子大部分达不成目标,总是失信于父母的原因是父母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,给孩子设置了过高的目标,而孩子能力达不到,当然也就容易失败,于是父母也就不信任孩子了。
这才是父母不信任孩子这个问题的根源。不是孩子造成的,而是父母自己亲手制造的。
我们分析了,父母不信任孩子问题的根源是父母的期望值过高,孩子难以满足,因此也就使得父母不再信任孩子,所以我们要想让孩子显得值得被信任,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正确的评估孩子能力,设定符合孩子能力的目标。只有符合孩子能力的目标,孩子才最有可能完成。
但是,孩子的能力是一个动态的范围,很多时候他们努努力就能完成,而有的时候,即使他们本来可以轻松完成的任务,但不认真不努力也一样完不成,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孩子的主观能动性。只要孩子愿意做,他们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,相反,如果孩子不愿意做,就会敷衍了事,也就完不成。
如何调动孩子主观能动性呢?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尽量让孩子自己设定目标,让孩子对自己的目标负责,那么他们就会有更大的主动性。
现在,我们总结出了提高孩子成功率的两个方法:
1、正确评估孩子的能力2、引导孩子自己制定目标
但是仅有这两条就能实现父母对孩子完全信任吗?
事实上是并不能,因为即使父母很好的做到这两条,孩子仍然有很大几率失败。
以我一开始举的手机为例。
孩子是自己定的目标(15分钟后关机),孩子也有这能力去实现,但孩子仍然失败了。在父母看来,这种情况更加可恶,因为孩子言而无信,是更不值得信任的行为。于是,好像我们又回到了问题的原点:孩子实现不了目标,不值得被信任。
这时就是我们“肯定式教养”理念发挥作用的时候了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