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隆基是李旦的三儿子,又是庶出,如若当时的历史环境处于正常状态的话,李旦确实应该将皇位传给李成器,而不是李隆基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但是,李旦只能将皇位传给李隆基,即便李旦有心传给李成器,李成器恐怕也不敢接。
此中蹊跷,也许还得从时为相王的李旦为何能够坐上皇位说起。
李旦是唐高宗李治的七儿子,是武则天的四儿子,也是唐中宗李显的胞弟,李显曾在683年被立为皇帝,后因惹恼了武则天而在684年被废为庐陵王,李旦则在李显被废的这一年被武则天立为皇帝。
后来,武则天在690年称帝,李旦的皇位因此被废,但是保住了储君的位置。
李旦实际上已经被吓破了胆,生怕一个不小心惹恼了武则天而丢了性命,所以在698年将储君之位让给了哥哥李显。
705年,张柬之、敬晖、桓彦范、袁恕己和崔玄暐这五个后来被并称为"五王"的人经过一番谋划发动了"神龙政变",迫使武则天将江山还给李家人,皇太子李显从而再一次坐上了皇位。
李显复位之后,李旦被封为"安国相王",太平公主被封为"镇国太平公主",皆实封五千户。
不论是李显也好,李旦也罢,因为一直受到母亲武则天的压制而变得性格软弱,所以,李显虽然再一次当上了皇帝,但是皇权却很快被自己的皇后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给一步一步架空,最后堂堂一个皇帝更是身首异处。
李显主政时期,唯一一个有能力和韦后掰掰手腕的人只有太平公主,所以李显死后,李隆基为了对付韦后,便选择了和太平公主合作。
他们的合作目的也很简单,推翻韦后的统治,废了李重茂,然后让李隆基他爹李旦复位当皇帝。
于是,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在710年发动了"唐隆政变",尽诛韦后一党,废黜了当时只即位不到一个月、只有5岁的李重茂,李重茂被废了,谁来当皇帝继续统治李唐江山?李旦曾经当过皇帝,李显一死,让他复位当皇帝也算名正言顺。
实际上,对于让李旦当皇帝这一点,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在发动唐隆政变之前便已经达成了共识。
所以,唐龙政变一经成功,李旦便和曾经的李显一样再一次当了皇帝。
李旦复位之后,为了国本的稳定,当然得要立储,可是究竟要立谁为储君呢?这事不仅是李旦自己,即便是朝中众臣也颇为伤脑筋。
按说李成器是李旦的嫡长子,李旦应该立李成器为皇太子。可是,李旦之所以能够再度成为皇帝,却全赖于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,可谓是功劳卓著,从这一点来说,李旦又应该立李隆基为为皇太子。
李成器一看李旦犹豫不决,忍不住跳了出来,别争了别争了,"时平则先嫡长,国难则归有功",李隆基有功,应该立他为储君。
李成器之所以会这么识趣,不是因为他真的对皇位没有兴趣,而是他真的怕了,当时的历史环境太乱了,母亲夺了儿子的位,儿子造了母亲的反,谁知道将来自己的弟弟会不会造自己的反?更何况,他的弟弟还是那个手里有军权、胸中有谋略和野心的李隆基?
唐太宗李世民对于李唐王朝的建立拥有不世之功,李渊因为没有立李世民为皇太子,便惹来了手足相残的"玄武门之变",李成器哪敢走李建成的老路?
李旦和朝臣实际上也考虑到了这一点,所以看到李成器主动退让之后,心中也松了一口气,为了防止李成器反悔,李旦迅速下诏宣布立李隆基为皇太子。
从这一点来说,李成器主动将储君之位让给李隆基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,人贵有自知之明,李成器很显然便很自知。
李成器也正是因为如此明智,这才一生得到了李隆基的善待,后于742年病逝,死后被李隆基追谥为让皇帝。
李隆基后来发动"先天政变",从李旦手中夺到了皇权,并一举铲除了太平公主一党,随后一手开创了唐朝盛世的巅峰--开元盛世。
如果李旦不顾李隆基的感受而立李成器为皇太子,即便李隆基不会生出谋逆之心,李成器将来恐怕也只能沦为太平公主的傀儡。
李隆基虽然在唐隆政变中功劳不小,政变之后实力又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,可是他仍然不是资历深厚、势力雄厚的太平公主的对手。
姚崇、宋璟他们忽悠怂恿李旦将太平公主"贬"出长安,太平公主将这事算在了李隆基的头上,吓得李隆基赶紧跑去和李旦解释,还转头将锅甩给了姚崇和宋璟,说他们故意挑拨太平公主和他之间的姑侄关系,姚、宋因此被贬。
姚、宋被贬之后,李隆基为了消除太平公主对自己的忌恨,连忙又向李旦请求,让姑姑太平公主回长安。
李隆基尚且如此,如果让能力远不如李隆基的李成器当了太子,李成器能有什么好果子吃?恐怕只能老老实实地给太平公主当傀儡了。
标签: